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益气破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对其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60例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恩替卡韦)和对照组(恩替卡韦),临床观察24周,以无创肝纤维化Fibroscan的肝脏硬度值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24周后肝脏硬度值及肝纤维化4项指标下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破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复方黄芪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慧银  李筠  易毛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5):1277-1280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黄芪颗粒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对115例HBeAg和/或HBVDNA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取分组对照治疗方法,分别用复方黄芪颗粒(中药组)、复方黄芪颗粒联合拉米夫定(结合组)治疗。结果:中药组治疗12,24周后HBVDNA阳性率及治疗24周后HBe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合组治疗12,24周后HBeAg及HBVDNA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P<0.01)。2组治疗12,24周HBVDNA定量平均值也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12周时HBVDNA阴转率结合组79.17%,中药组40.00%,P<0.01;HBeAg阴转率结合组26.92%,中药组32.08%。24周时HBVDNA阴转率结合组85.71%,中药组50.00%,P<0.01;HBeAg阴转率结合组36.36%,中药组28.57%。治疗总有效率12周时结合组96.43%,中药组71.26%,P<0.01;24周时结合组88.00%,中药组67.71%,P<0.05。2组治疗后ALT,AST平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中药组治疗24周后ALB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复方黄芪颗粒具有良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及改善肝功能作用,联合拉米夫定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与临床分期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索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诊断分期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判断病情及遣方用药。方法:95例慢重肝均系住院患者,其中早期14例,中期37例,晚期44例。由专人进行辨证。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结果:①气阴两虚型的早期发生率为7.70%(1/13),中、晚期发生率为92.30%(12/13),经2χ检验,P<0.05。气阴两虚型在中、晚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临床分期在各证型之间的发生率纵向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95例慢重肝患者于治疗后有效率,在血瘀血热型为51.52%(17/33),脾虚湿困型35.29%(12/34),气阴两虚型15.38%(2/13),脾肾阳虚型42.86%(3/7),肝肾阴虚型50.0%(4/8)。经2χ检验,血瘀血热型有效率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气阴两虚型的无效率84.62%(11/13),明显高于血瘀血热型(48.48%(16/33),P<0.05。其他各证型之间的疗效预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以虚证为主者病情重、预后差,特别是气阴皆亏损者,预后更差。因此主张对慢重肝患者的治疗,应注意在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基础上,强调益气养阴,阴阳双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血浆内毒素的变化与肝脏病理、生化、中医证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1993年3月至12月对慢性肝病60例采用基质显色法鲎试验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 结果 CAH重型血浆内毒素均值明显高于CPH及CAH轻型(P<0.05);与Bil呈正相关,与PA呈负相关。血瘀血热型内毒素均值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P<0.05)。 结论 检测血浆内毒素含量可以作为判断肝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并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型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可按血清胆红素(SB)浓度分为轻度(<85.5μmol/L)、中度(85.8~171μmol/L)及重度(>171μmol/L)。重度黄疸治疗难度大,若长期黄疸不退,可发生广泛性肝内泥砂样结石、胆汁性肝硬化,乃至肝细胞液化性或凝固性坏死。因此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用于治疗重度黄疸的中西药物很多,择其常用而有一定疗效者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69例患者均取自我院2003-01~12住院病例,其中男62例,女7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3天~30年,平均46个月。本组病人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基础治疗:卧床休息,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戒酒;药物治疗:①复方茵陈注射液(由茵陈、栀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组成;总联制字2000fp32006,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药学部,批号:030413)50ml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滴,日1次。②甘利欣50mg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滴,日1次。③复方丹参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250ml…  相似文献   
7.
周超  张强 《新中医》2012,(11):36-3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和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天麻熄风汤,观察21天。观察2组治疗前后颅内血流速度的改变,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第1、7、14、21天试验组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下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相对于对照组显著降低了血流速度。观察期内试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6例,总发生率25.0%,对照组发生14例,总发生率58.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颅脑CT判定)为4.2%,对照组为29.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1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治疗无效,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7例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无效,总有效率为5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重型肝炎的临床护理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玉珊  朱建华 《西部医学》2011,23(1):172-173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并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41例病情明显好转出院;11例死亡,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8例死于肝性脑病;8例外地患者因病危自动出院。结论重型肝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治疗中必须在严密监测病情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心理、并发症进行精心的护理,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对重症瘀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附312例分析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38  
胆红素(TBil)值高低是判断病毒性肝炎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若黄疸重且持久不退,可发生肝细胞液化性和凝固性坏死而死亡。其病死率与TBil值成正比。我们总结的资料表明TBil>171、>342、>513、>684μmol/L的病死率分别为23.3%、33.4%、52%及90%,所以加速黄疸消退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近10年来,我们治疗重症瘀胆型肝炎312例,退黄总有效率为98.39%。现总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均系住院病人。男259例,女53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我国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和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对中药肝损伤诊断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该研究回顾性分析有可疑中草药或中成药服用史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90例,中药与西药联合用药的情况不纳入研究。应用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标准诊断的390例中药肝损伤病例中,极可能(8分)14例(4%),很可能(6~8分)185例(47%),可能(3~5分)191例(49%)。将390例患者逐一应用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标准进行判定,结果为确定诊断5例(占1%),临床诊断163例(占42%),疑似诊断222例(占57%)。2种诊断方法结果的总体一致性为43%,差异性为14%。该研究结果提示我国中草药相关肝损伤临床诊疗指南更适合中药肝损伤病例的诊断,由于回顾性病例研究有其局限性,有待进一步开展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